【 /藍若水報導】據統計,膽結石台灣發生率約5%,隨著飲食習慣西化,膽囊結石及膽道結石的流行率有攀升趨勢,女性發病機率更是男性的3至4倍;雖然膽囊結石約有7成沒有症狀,許多人都是做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,但膽結石如果阻塞膽囊出口或膽囊管,也可能引起上腹部嚴重疼痛的急性膽囊炎。
醫師指出,膽結石的發生常與飲食習慣、運動等因素都可能有關,更列舉出了膽結石的16個高風險群提醒:如果常有腹痛問題,記得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!
【專刊】男女更年期症狀大不同?吃對「這些食物」,超前部署留住體內荷爾蒙!加入會員免費收藏
肥胖女性罹病率多7倍、坐超過5小時也增風險!膽結石的16大風險族群
美國梅約診所 (Mayo Clinic)指出,膽結石是膽汁於膽囊中的消化液沉積物,或含有過多膽固醇及膽紅素也容易造成膽結石。
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師,亦在個人臉書整理出膽結石好發族群,提供大家回想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,並提醒避免石頭越長越大。
(編輯推薦:膽結石不到40%會痛,但嚴重會致命!這5種人都是高危險群)
高油脂飲食:飲食中過多的油與脂肪,會導致膽汁中膽固醇飽和,進而形成黃色的結石。錢政弘醫師指出,膽固醇造成的結石佔了全部膽結石的80%。
缺乏運動:長時間坐著工作而缺乏活動,會造成腸胃蠕動變差,膽囊也跟著不收縮。另外有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5小時,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!
三餐不定時:例如兩餐之間相隔太久,或是有長時間空腹沒吃東西的狀況,胃和十二指腸沒有感受到有食物需要消化,就無法讓「膽囊收縮素」分泌,導致膽汁堆積在膽囊內,會更容易形成結石。
懷孕、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:雌激素會減少膽鹽分泌、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;黃體素則會造成膽囊收縮蠕動減少,使膽汁淤積。錢政弘醫師指出,懷孕期間約有30 %的孕婦有膽沙,2%有膽結石。在生產完之後,60%~70%的膽沙會消失,20%~30%的膽結石會消失。因此,提醒懷孕時或生產完後的女性,如經常性的上腹痛,就要警覺膽結石的存在!
體重迅速下降:常在減重手術後發生,因為卡路里攝取減少促使膽汁淤積,脂肪的溶解也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。所以體重迅速減輕時,也要小心膽結石出現。
(編輯推薦:喬治克隆尼爆瘦得胰臟炎,主因是膽結石?5種減肥法最容易減出膽結石)
肥胖:由於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,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。特別肥胖的女性,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七倍,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。
糖尿病和有胰島素阻抗(糖尿病前期):血中胰島素上升會促使肝臟接收膽固醇,進一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,另外會減少膽酸的分泌。
脂肪肝、血脂異常、脊椎損傷…下一頁了解更多膽結石的風險因子